作為教育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出版的融合發展既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時代要求,也是出版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0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在線教育收入規模為2010億元,與2018年相比增長幅度超過50%。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持續加快,數字教育出版智能化、規范化的良性發展環境逐步完善。
進入“十四五”,如何更好地激發傳統教育出版的創新創造活力,服務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教育出版融合發展要融什么?怎么融?日前,在由第30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承辦的教育出版融合發展創新論壇上,與會嘉賓闡述了各自的思考與實踐。
教育出版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看來,認識出版業融合發展有兩個維度。一是出版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二是出版業與數字網絡技術的融合。隨著加快數字化發展與建設數字中國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教育出版融合發展不僅要考慮產業自身的融合,還要圍繞國家經濟轉型與發展的大目標大方向來考量。
在數字經濟戰略背景下,數字出版應當有更大作為,數字出版的發展應該更加多元。魏玉山提出,傳統出版單位在數字化方向選擇上要依托出版、面向文化,不能僅考慮如何把圖書、期刊變成數字產品,而是應該開拓思路與邊界,通過跨界來實現“破圈”發展。
作為本屆書博會的“東道主”,地處山東的世紀金榜等民營書業深耕教育出版,探索出融合發展的路徑。據世紀金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泉介紹,世紀金榜在融合發展上探索紙質與數字的融合、教輔與教培的融合、教輔與文具的融合,通過為紙書植入二維碼,研發“金榜題名”APP,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的同時,探索文具行業。其中,原創設計的戰疫系列筆記本單品銷量超30萬冊。
未來之音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盧俊分析了出版與流量融合的思考?!耙杂脩魹橹行牡膬热莶艜辛髁?,精準的流量才會產生有效的轉化,數據和算法賦能的場景才驅動交易?!北R俊表示,單純賣書難以吸引用戶,傳遞知識才能實現消費,垂直類媒體將內容標簽與用戶標簽高效匹配,實現有效推薦方能產生交易。
構建出版單位與資本的融合,武漢知識產權教育所依托現代紙書的出版融合交易模式,為融合出版賦能。據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市場總監葉芳介紹,交易所作為市場策劃運營的主體,會為出版單位提供相關指導,比如在流量方面,考慮二維碼和指引性的文字怎樣設計才能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觸發多頻的掃碼和付費。
從產品主導到消費者主導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市場發行研究所所長兼調查統計中心主任張曉斌結合2016年至2019年行業發展數據指出,從圖書出版的整體架構來看,中小學課本印數占全部圖書總印數的31%左右,從新華書店系統與出版社自辦發行的銷售數據來看,圖書銷售的增長來自于課本和教輔,特別是民營書業的銷售主體更是教輔。
由此,張曉斌提出,教育出版融合發展轉型的核心是從產品轉到消費者?!耙郧拔覀円劳袝鴣矶x行業,現在要考慮針對師生用戶群體采用什么技術,提供什么服務,解決什么需求?!?/p>
數字化時代,教育出版不再是單純出書,其根本使命是要為教育教學提供優質的資源和服務。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常務副書記兼人教數字出版公司董事長、人教數字教育研究院院長王志剛同樣認為,教育出版要發揮自身特長,通過實施系列化、立體化布局,建設符合教育發展要求的精、準、新的優質資源,為信息化條件下的教育教學提供整體化的改革方案。
在王志剛看來,教育出版要從4個方面推動融合發展。一是新生態出版與傳統出版的融合。二是教育出版與新業態產業鏈的融合。三是教育出版與資本的融合。四是教育出版與教育教學工作的融合。
“教育出版要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扮演‘內容+服務’的角色?!蓖踔緞偙硎?,通過以數字教材為內容核心打造“優質內容+教學服務+教育服務”的新業態,滿足廣大師生對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需求。
產品重質量堅守內容為王
“融合出版的趨勢體現在傳播載體多樣化、內容形式多元化、生產流程數字化?!毕柴R拉雅副總裁兼出版SBC事業部總經理張曉平表示,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版業優質內容的生產仍然缺乏。
對內容質量的不懈追求是教育出版人的執著堅守?!俺霭娴暮诵膬r值在于對內容的篩選和組織,這種理念不光體現在圖書產品上,對信息化領域的科技產品同樣適用?!笔兰o天鴻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總經理任倫表示,不管用怎樣的形態去組織篩選這些內容,對內容高質量要求的理念不變。
為此,世紀天鴻借助技術工具,通過掃描圖書二維碼、上線在線資源平臺等方式,為讀者提供增值服務。同時,公司成立項目組,依托微信、QQ與不同讀者建立社群連接,及時了解需求并改進問題。
本屆書博會上,梁山縣全媒體教育服務產業聯盟會“組團”參展。聯盟現有67家書企,發行120多個品牌,涵蓋2萬多種單品?!傲荷浆F象的優勢何在?”梁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秀生表示,首要原因是堅守內容為王,產品在精不在多,產品研發的內容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符合高考發展趨勢,有助于學生成才。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提升編教人員的業務能力,持續增強服務意識,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從單一教輔向提供多媒體產品、多樣化產品服務轉變,從銷售圖書到銷售服務轉變,從單純的產品提供商向全方位的服務商轉變?!标愋闵f道。